<從屬等級> ?
相信 絕大多數的NLP人, 一定都知道
然而, 關於它的<發展與源起>….
那就未必 人人皆知啦~~~~
(重點是
當你看了 咱們學員的於以下文章的<深入報導>以後
相信
你會對 NLP的<從屬等級> ,
有著更深的 體會與認識…… )
************(學員心得 分享開始)*********
有一天
兩個小和尚坐在樹下乘涼,
看到對面的竹林隨風擺動。
第一個小和尚就說:
“看那兒! 竹林在搖動了!”
第二個小和尚就說:
“不對! 那是風在動!”
旁邊的一位老和尚恰巧經過,
聽到他們兩人的對話, 就對他們說:
“竹林沒有動,
風也沒動,
是你們兩人的心念在動。”
這個故事
剛好很類似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第一層學習,
第二層學習與第三層學習。
上過NLP 的這些課程之後,
發現Robert Dilts 是我個人最喜歡的NLP 大師。
在中階的NLP課程裡,
就學到許多他所開發的助人技巧,
讓我對他的印象特別深刻。
尤其 當課程
上到從屬等級(Logical Levels)的思考模式時,
特別驚訝這個模式不管是任何人來套用,
都可以從這個模式中
發現自己的問題 , 卡在哪一層?
並且由此判斷出解決的方案,
而做出
從哪幾層著手改變起的決定,
就像一個非常完美的數學模型一般,
可以解決各種數學與算式的問題。
但是
心裡總是有些許的疑惑,
對於這個模式的完備, 充滿了好奇,
於是就由從屬等級的來源與根據探索起,
希望
能從中找到消除心中疑惑的解答。
話說
<從屬等級>是來自於
他的恩師貝特森的學習層次(Levels of Learning) 理論,
他是一位人類學與社會科學家。
貝特森認為
<學習層次>是人類與動物的智力發展模式,
也就是說所有的動物, 都有第0到第4 層之
不同層次等級的學習,
因此
當我們在思考與解決問題時,
也會依照這幾種等級與層次
來作為尋找解答的路徑。
貝特森的第0 層學習:
此階段的學習
比較涉及到生物本能與生物所存在的物質世界(環境),
具有.有.與.無.的觀念雛形, .
有.的狀態就會衍生出某種刺激,
進而, 對此種刺激產生反應(行為)。
此層級只分辨環境的不同
而沒有涉及任何的改變行為,
可以按照不同的環境
所產生的不同反應(行為) 來做分類,
當下次再出現某種環境刺激時,
會以"本能式"的反應來行動。
貝特森的第1 層學習:
此階段的假設前提是所有的學習,
都是在同一個環境架構中發生,
會有正確的反應與不正確的反應之差別,
此層級會有一些改變的<行為>,
這種改變是根據經驗所做出的修正,
改變一組可供選擇的錯誤反應
並且導正為一組正確的反應,
有點類似摸索中學習的過程(trail and error) 。
貝特森的第2 層學習:
此階段的學習涉及改變第1 層學習的程序,
因為對環境不同的反應
會依照個體本身的看法
而賦予不同的好壞評價與意義(self-validating nature),
進而依據評價的結果
來改變針對環境之反應的選擇。
而且
對環境可應對的反應與所形成的結果
會慢慢發展成所謂的模式,
逐漸轉化為習慣而進入潛意識層。
貝特森的第3 層學習:
此階段的學習涉及改變第2 層學習的程序,
當個體本身想要跳脫第2 層
學習所得到的固定模式時,
在理解那個模式形成的本質之後,
打破了原先第2 層學習的思維模式,
於是
整個系統層面也發生了改變,
一般常人 比較難理解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這種頗具禪意的境界。
如果想法與經由第2 層學習所形成的模式
有所牴觸或相違背時,
通常
只要透過個體
改變原先對事件賦予的評價,
就比較容易進入第3 層的學習,
在這一層級的改變或多或少
會涉及個體的潛意識層。
貝特森的第4 層學習:
此階段的學習
被定義在目前世上還未出現的一種學習,
……
***********(未完 待續)
Ps.
想要趕搭 <NLP專業執行師> 訓練課程之旅?
<台北班>(可按我)
<高雄班(可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