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可按我)
**********(學員心得 分享繼續)*********
貝特森的第4 層學習:
此階段的學習
被定義在目前世上還未出現的一種學習,
它革命性的改變了第3 層的學習模式,
在此層級個體與組織群體
跳出了物質世界的框架,
進入一個全新領域的新世界,
面對新型態的環境
必須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第0-3 層的學習模式,
適時的做出全新反應
並運用全新的技術與科技
以適應這種前所未知與無法預期的可能性。
接著
我們來看Robert Dilts
如何將貝特森的<學習層次>
導入他的<從屬等級>,
下圖取材
自Robert Dilts 的著作
-A Brief History of Logical Levels
從圖上可知第0 層的學習
介於環境層與行為層之間,
如果以白老鼠走五角形的迷宮為例,
白老鼠肚子餓, 很本能, 就會去找尋食物吃,
有食物.的反應就是"吃",.
無食物.的反應就是繼續"尋找食物"。
迷宮的世界不是.有路.就是.無路.(路的盡頭),
白老鼠身上有四隻腳,
可以藉由"走"這個反應(行為),
來移動自己的身體,
完成尋找食物的行為。
因此
遇到迷宮有路時就走,
無路時就轉身換一條路繼續找。
此階段沒有對與錯的現象,
只有因應迷宮的【環境】,
個體本能的對應出【行為】。
第1 層的學習, 介於行為層與能力層,
這個階段的前提假設是環境沒有改變,
假設這個五角形的迷宮,總共有五條路,
每一條路都有盡頭也會有一個分岔,
而每一個分岔, 就是下一條路的起點,
只有第五條路沒有分岔, 其盡頭就是出口。
每一次食物都放在第三條路的盡頭,
幾次下來白老鼠學到了食物的位置。
此層級的【能力】
就是界定在能有多快找到食物吃:
因此
白老鼠就不再做錯誤的【行為】
(走到第一條與第二條路的盡頭以後,
再走第三條路)。
於同樣的場景
與一組可供選擇的行為群組中
(第0 層學習學到的),
在要求精益求精的練習下,
最後會選擇一進入迷宮
就直接到第三條路的盡頭找食物,
這樣白老鼠就完成第1 層的學習了。
這裡講求的【技術】
就是省略不必要的錯誤【行為】,
讓自己每一次都做正確的【行為】,
這樣才能很快的吃到食物。
第2 層的學習
介於能力層與信念/價值觀層,
此階段白老鼠開始形成一個觀念就是,
【好的能力】很快就能吃到食物;
【壞的能力】會餓很久, 才吃到食物。
有了這個好壞的【價值觀】之後,
白老鼠才能在同樣場景的不同行為中去蕪存菁,
最後
白老鼠會記住所有正確的一組行為
(第1 層學習學到的)。
此時
食物開始擺放在不同路徑與不同位置上,
如果將所有不同的點與走過的路徑
連結在一起,
白老鼠還能像我們一樣
了解到他走的迷宮是五角形的,
並且確認裡面總共有五條主要的路徑,
當牠發現到這個"模式"時,
牠已經完成了第2 層的學習了。
第3 層的學習
介於信念/價值觀層與自我認同層,
…………………
*************(未完 待續)
Ps.
想要趕搭 <NLP專業執行師> 訓練課程之旅?
<台北班>(可按我)
<高雄班(可按我)